問:我已經有一段時間未曾「辦告解」,對告解的程序有些生疏了。請問「辦告解」的程序如何?這些程序有何意義?
答:到神父那裡「辦告解」時,為能妥善舉行聖事,可遵照「個人和好禮規」的程序:
1. 司鐸和懺悔者的準備
司鐸與懺悔者首先應以祈禱預作準備。準備舉行「和好禮儀」之前,懺悔者可以選擇一段聖經作為默想的材料。《和好禮典》提供了非常豐富的「任選經文」,這些經文可以幫助懺悔者在生命誤入歧途和受到斲傷時,興起回歸父家的渴望。
2. 接待懺悔者(告解亭或面對面)
到神父面前時,畫十字聖號,然後說:「請神父降福我,因為我犯了罪。」為幫助神父能夠善盡舉行「和好禮儀」的職務,如果願意的話,懺悔者可以簡單地自我介紹一下:名字、家庭狀況、職業、教會裡的職務等。之後,報告上次「辦告解」是什麼時候(周或月或年)。
3. 恭讀天主的聖言:
這是梵二「和好禮儀」所強調的部分,但卻也是在施行中,最被忽略的部份。「天主聖言」可以在良心省察時誦讀。如果沒有預先準備讀經,在一般時間充裕的情況下,可以在懺悔者告明之後,由神父提供讀經,並由懺悔者誦讀。誦讀之後,分享讀經所帶來的啟示。
4. 信賴天主的慈愛及罪的告明
如果不確定如何「告明」或對「和好禮儀」的程序不熟悉,甚至覺得不知如何啟口,可以請司鐸一步一步幫助作完整的告明。不要對神父的問題迴避或隱匿,因為「辦告解」是信德的表達,前提正是對天主仁慈的信賴。此外,要勸勉懺悔者真心痛悔得罪了天主,並以適當的建議輔助他開始度其新生。
5. 補贖
然後司鐸給懺悔者判定補贖,這不僅是過去罪過的賠補,也是重度新生的幫助和改過的神藥;因此,要盡可能與罪的輕重及性質相對稱。這補贖可藉以下方式予以實行,即以祈禱、克己,尤其為人群服務,和行慈善事業;因為藉此可以顯示出罪過及其赦免的社會性。
6. 懺悔者的祈禱和司鐸赦罪
之後,懺悔者以祈求天主父赦罪的經文,表示自己的痛悔和善度新生的志願。《和好禮典》為懺悔者提供了九式的「悔罪經文」,以供使用。司鐸在懺悔者念完悔罪經以後,伸出雙手,或至少右手,覆在懺悔者的頭上,念赦罪的經文。
7. 頌揚天主及遣發懺悔者
懺悔者接受赦罪以後,司鐸以取自聖經的短誦,讚美天主的仁慈,感謝天主(《和好禮典》也提供了三式的頌謝禱詞);然後司鐸遣發他平安回去。懺悔者則實行洗心革面,以遵照基督福音而革新,且以日益被主愛浸潤的生活,來表現自己的回頭。
以上是舉行「個人和好禮儀」的一般程序,但有時因牧靈的需要,司鐸可取消或縮短某些部分,但必須保存「和好禮儀」的完整性:即告罪、接受補贖、發痛悔、赦罪經文及遣發式,都是不可或缺的。但若病人已瀕臨死亡的邊緣,則司鐸可只念赦罪經的主要部分,即:「我因父及子及聖神之名,赦免你的罪過。」
問:我們習慣稱呼「和好聖事」為「告解聖事」,而把舉行這項聖事慶典的禮儀行動稱「辦告解」。請問哪一個辭彙最能表達出這件聖事最精隨的意義?
答:在這部1973年頒佈的禮典中,我們看到,當談到這件聖事的禮儀行動時,通常比較喜歡以「和好」(reconciliatio)這個詞彙來表達。而之所以如此,乃是因為聖事性的修和不只是人的悔改行動,同時也是天主的仁慈行動;這是一種雙邊相互契合的關係,而強調的是天主親自來與人相遇,並透過基督賜給人救恩的行動。
因此,如果單從「告解」這個詞來看的話,這詞僅指坦白認罪(confessio)及獲得罪過的解除(absolutio)而已,未能表達本聖事豐富的意涵,更隱晦了「和好」乃是天主先愛了我們,並且使我們藉著基督與祂自己和好了。(哥一20-22;羅五11)另一方面,「告解」也只是整個修和行動的一部分,無法概括這件聖事的完整面貌;會讓我們以為只要告完罪,就一切OK了。
因此,「和好」這個字眼常常被初期教會用來形容這件聖事的行動;特利騰大公會議的文件也使用了好幾次這樣的表達:「為懺悔者和好的禮儀。」也因此,「和好」這個詞比較能夠幫助我們去反省聖事性和好的層面,而這也是正確了解及更新這件聖事的重要基礎。
也因此,禮儀委員會就把這部禮典名稱的翻譯由《告解禮典》正名為《和好禮典》。
答:為因應許多地方教會司鐸的缺乏,且確保那自宗徒時代就已開始的信友在主日聚會、祈禱、擘餅的傳統,以及幫助無司鐸舉行彌撒的信友團體維護他們的信仰生活,早在梵二《禮儀》憲章,就已經有了如此的期待:「在主日及慶節,尤其在沒有司鐸的地方,應提倡聖經誦禱。在此情形下,應由執事或由主教指派的另一人領導。」(第35號)這期待後來落實於1988年,由聖禮部在基督聖體聖血節所頒佈的《無司鐸時的主日慶典指南》(Directorium de Celebrationibus Dominicalibus Absente Presbytero)中。遵照此指南的指示,各地教會可就本地的需要,為信友團體在無司鐸服務禮儀的情況下,安排某種形式的禮儀。
按照指南第二章論有關無司鐸,舉行主日慶典的一些條件及應注意的事項時特別提到:
一、如果本堂無神父舉行主日彌撒,應先考慮是否可去附近聖堂參加彌撒。如不能,信友宜在本堂聚會舉行聖道禮儀,祈禱、讀經,也可領聖體。
二、此種禮儀的舉行只是補充性質,並非取代主日彌撒的最好方式。因此信友應盡可能參加主日或主日前夕的彌撒。在主日已經舉行過或即將舉行彌撒的聖堂,不可舉行此種慶典。
三、絕不可將彌撒與此種慶典混淆,在此慶典中應激發信友渴望參與彌撒的心情,因為領聖體與彌撒的舉行密切相關。
四、教區主教在聽取本堂神父意見後,決定是否推行此類慶典,並制定一些準則。主教要指定一位代表,或成立一個委員會,以監督此種慶典的妥善舉行。
五、本堂神父應定期訪問教友,為他們做彌撒、行聖事,尤其是聽告解,如果聖堂保存聖體,要注意定時換新。本堂神父可指定幾位教友擔任舉行此主日慶典的角色:主禮、讀經、送聖體等職務。要注意他們的品德是否為教友所接受,並要對他們的職務加以訓練。要讓他們瞭解此種職務僅是服務性質、是補充性質,並非專職。
而在1997年,由教廷八部會聯合頒佈的《有關非晉秩信友協助司鐸聖職的某些問題》訓令中除了肯定信友們的這項職務之外,更近一步強調:
一、 在某些地方,無司鐸或執事在場時,未晉秩信友領導主日的慶祝。這種依照教會主
管當局所頒的特殊規則和精神,所舉行的有益的美妙儀式,往往為地方團體帶來很大好處。非晉秩信友領導這種禮儀,必須有主教的特別委任。此任命應包括有關時間、地點、舉行的條件,以及負責監督此禮儀的司鐸等的細則。
二、 應該清楚瞭解這種方式的禮儀只是暫時的解決辦法,而其經文應得到教會主管當局
批准。將彌撒聖祭的本有部分放入此類儀式中是被禁止的。為了避免信友們的錯誤觀念,在這些儀式中應用「感恩經」,即使是以敘述的方式,也是禁止的。為此,為了參禮者的益處,應該強調這類儀式無法替代感恩祭禮,而主日及聖日參與彌撒的義務,只有由於參與彌撒聖祭才能滿全。凡是在距離或身體的條件都不是阻礙時,要盡全力鼓勵並幫助信友履行此誡命。
另外,在訓令的第165號中還特別針對「主持」的角色作了說明:「在沒有司鐸和執事的情況下,宜由多位信友分擔此類禮儀不同的部分,而非由一位信友單獨來領導整個禮儀慶典。在任何情況下,稱一位基督平信徒『主持』此禮儀慶典是不正確的說法。」
綜觀以上文件,在神父無法每主日來主持感恩祭的偏遠地區,是可以由本堂神父推薦,並受到適當的禮儀、神學及牧靈方面的培育,且受到主教特別委任的平信徒來主持聖道禮儀,並在其中證道或邀請信友分享,以及送聖體。
至於禮儀的程序,可以依下列結構進行:
一、進堂式
1. 可以由領經員先說明今天禮儀主題(若不安排領經員,則可由主禮在致候詞之後做簡短介紹)。
2. 進堂詠中,主禮、輔禮、讀經員,在信友的歌聲中緩緩進堂。
3. 致候詞(如:主禮:願天父的慈愛,基督的聖寵,聖神的恩賜與我們同在。信友:願天主受讚美,自今世,到永遠)。
4. 光榮頌
5. 集禱經(見本主日彌撒經文)。
二、聖道禮儀(見本主日讀經)
6. 讀經一
7. 答唱詠
8. 讀經二(讀經一、二可全讀,或只讀一篇)。
9. 福音前歡呼詞及福音(為了強調福音的重要信息,有時可以只誦讀福音)。
10. 證道及分享(主禮對所讀聖經加以解釋,或邀請信友們做配合福音主題的見證分享)。
11. 懺悔詞及平安禮(可以以當日福音的精神引入懺悔詞及平安禮中)。
12. 信經(可以以當日福音的精神引入信經)。
13. 信友禱詞(祈禱意向順序:為教會、為國家、為受苦者、為本堂團體的需要等)。
14. 奉獻(可收取為教會或為窮人的捐獻,如果有送聖體禮,此時準備好祭台,然後請聖體到祭台上)。
三、頌謝主恩(可依不同的禮儀時節或配合當日福音的主題)
15. 讚美(禱詞如:全能永生的天主,祢從虛無中創造了宇宙萬物,更由萬物中召喚了人類,祢為人類安排了如此美好的一切,使我們藉可見的萬物,體驗到祢的偉大,更由其中得到生命的滋養。為此,我們讚美祢。信友:天主,我們讚美祢。)
16. 感謝(禱詞如:天主聖父,我們感謝祢,因為祢先愛了我們,祢派遣禰的獨生子耶穌基督向窮人傳報喜訊,向囚犯宣佈釋放,向盲者宣告復明,使受壓迫者獲得自由。為此,我們感謝祢。信友:天主,我們感謝祢。)
17. 祈求(禱詞如:仁慈的天主,我們知道禰是偉大的,我們也知道人是微小的,沒有祢,我們實在不能做什麼。現在,我們滿懷依恃之心求祢賜福,並照顧整個教會,我們的國家社會,遭受各種困難的人,以及我們的團體。信友:天主,我們祈求祢。)
4. 頌揚(禱詞如:全能的天主,祢藉著主耶穌的復活,賜給了我們永恆的生命,使我們成為祢的子女,祢帶給我們光明,使我們有衝破黑暗的勇氣;禰又帶給我們希望,使我們不貪戀此世而邁向永生。為此,我們全心頌揚祢。信友:天主,我們頌揚祢。)
四、送聖體禮
18. 天主經(可以以「我們既遵從救主的訓示 ……」這句勸語,或是當日福音的精神引入天主經)。
19. 領聖體
20. 結束禱詞(由於彌撒經文中的領聖體後經與彌撒連結密切,因此應針對只舉行聖道禮儀,並按當日讀經及禮儀季節特別編寫)。
五、派遣禮
21. 報告事項
22. 最後主禮祝福(如:願全能的天主,聖父、聖子、聖神降福我們。或是:願上主降福我們、保佑我們。願祂的容光照在我們身上,願祂恩賜我們身心平安。因父、及子及聖神之名。信友:阿們。)
23. 結束曲
問:「聖體大會」?我們當中很多人都沒有參加過,印象中是很熱鬧,但更想知道它的起源、意義與組織方法是什麼?好幫助我們能夠更有意識、更積極主動地參與。
「聖體大會」是屬於「聖體敬禮」各式形式中的一種。《聖體敬禮》禮典向我們指出,聖體大會是新近才引入教會生活的(第109號)。事實上,聖體大會是透過一位法國名叫Marie Marthe Emilia Tamisier(1834-1910)的婦女所推動的,她致力於鼓吹人們到聖體奇蹟發生的地方去朝聖。第一屆國際聖體大會是於一八八一年,在教宗良十三(Leo XIII)的祝福下,於法國北部的里耳(Lille)舉行。到目前為止已經慶祝了四十九屆,最近的一屆是於二○○八年六月在加拿大的魁北克舉行。
從這些聖體大會的舉行,我們也可以看到在這一個多世紀當中,基督徒對感恩聖事信仰的表達和內容都有了大進躍的發展。一九六○年,聖體大會在德國慕尼黑舉行,此時的慕尼黑正是「禮儀運動」的重鎮,因此當聖體大會運動與禮儀運動交織時,乃編織出新的禮儀錦繡和精神來,從那次大會起,彌撒成了每一次聖體大會的中心和高峰。這梵二肇始的禮儀新精神,慢慢地影響了基督徒的所有敬禮。《聖體敬禮》禮典清楚地指出了聖體大會的意義和目的:
「舉辦團體藉此邀請普世教會,或一個地方教會邀請同一地區內的其他教會或全球教會,在愛德和合一的聯繫下,共同深入探索聖體奧蹟的某些層面,並對聖體公開表達崇敬」(第109號)。
而為成全這個意義和達到這個目的,《聖體敬禮》禮典在聖體大會的籌備和舉行都做了一些方法上的指導(第111-112號):
1. 籌備方法
- 加強講解聖體聖事的要理,特別強調此聖事是基督在教會中生活與活動的奧蹟。這種要理要適應不同聽眾的了解能力。
- 更積極地參與禮儀,以培養教友熱心聆聽天主聖言,以及團體的精神與兄弟姊妹的情誼。
- 探討救助方法和實施社會工作,以促進人類的發展,並效法初期教會團體的榜樣,去促進財富的合理分配。如此那作為建立現代社會的一種力量,以及來世幸福保證的福音酵母,才可以從每一個祭台上散播出去。
2. 舉行方法
- 感恩禮的舉行應為一切活動和各種熱心敬禮所趨向的中心和高峰。
- 要組織聖經頌禱、教理講授和公開集會,目的在於促進大會主題之深入研究,並在實踐方面提供清楚的建議,以便實施。
- 要給予大家共同祈禱和長時間朝拜聖體的機會。為此,要預先指定一些適於這種敬禮的聖堂。
- 關於公開地頌唱、祈禱、聖體巡遊的安排,要遵守聖體遊行的禮規,但也要顧及當地社會和宗教情況。
問:有關輔理主教的幾個問題:
1. 輔理主教牧徽設計中與正權主教牧徽是否有區別?大陸教會多鑒於民俗中“綠帽子”的不好寓意,將主教牧徽中的寬帽改色,請問此行為是否已獲得教會的認可?若可以改色,是否可以改為與主教禮服一致的羅馬紫色?
答:
1) 主教和輔理主教的牧徽主要區別在於他們牧徽所展示的象徵以及如何代表各自的角色。雖然兩者都是主教,並且擁有盾牌、十字架和座右銘等共同元素,但輔理主教的牧徽通常設計得更具個人化,也更加簡潔,以體現他們作為輔助者的角色。其一些細節上的區別如下:
a. 象徵
輔禮主教的牧徽較側重於個人化的象徵和座右銘,而教區主教的牧徽通常包含教區傳統上的徽號和象徵。
b. 複雜度
輔理主教的牧徽較簡單、更個人化,而教區主教的牧徽往往較複雜,以體現出更廣泛的權威和責任。
c. 外部裝飾
兩者都是帶有流蘇(穗)的綠色帽子,但流蘇(穗)的數量會根據主教的等級而有所不同。輔理主教及主教一般是三層共十二個(每側六個)流蘇(穗),總主教是四層共二十個(每側十個)流蘇(穗),樞機主教則有五層共三十個(每側十五個)流蘇(穗)。
d. 十字架
兩者的盾牌後面都會有一個十字架,但具體的樣式和細節能有所不同。十字架是主教信仰的象徵,其設計可能帶有主教的個人特色。
2) 牧徽上帽子的顏色是羅馬天主教會內主教等級和職位的象徵。傳統上主教及輔理主教牧徽上的帽子是綠色的,這綠色通常象徵希望與望德,而樞機主教是紅色的,教宗則是白色的。
雖然輔理主教牧徽上的帽子傳統上是綠色的,但並沒有硬性規定,因此主教或輔理主教的牧徽上的帽子是可以採用其他顏色的,只要避開樞機的紅色及教宗的白色,以免混淆,當然紫色也是可以的。
問:繼上題
2. 輔理主教服飾上與正權主教是否有區別?除紫色禮服、黑色常服外,比如是否可以穿連扣披肩(MOZZETTA)、窄袖麻質短白衣(ROCHET)、無袖詠經褂(MANTELLETTA)?在何種場合可以穿、何種場合不可以?
答:
是的,輔理主教的服裝與教區主教的服裝,基本上兩者有很多共同點,但也存在一些細微的差別,這些差別反映了他們在聖統品級中的角色。
1) 相似之處:
a. 輔理主教和教區主教在主持或舉行禮儀儀式時,都穿著全套的禮儀服飾,包括主教禮冠、胸帶十字架和其他標誌徽章。
b. 他們在參加非由他們主持的禮儀時,都穿著相同的基本聖職服飾,即紫色長袍、短白衣及小圓帽。
c. 在正式場合或非正式場合,兩者都可以穿著連扣披肩(MOZZETTA)、窄袖麻質短白衣(ROCHET)、無袖詠經褂(MANTELLETTA)
2) 相異之處:
a. 輔理主教被指定作為一個歷史上已不存在的教區的領銜主教,雖然這並不意味著他們擁有對該教區的管轄權,但允許他們佩戴該領銜教區的主教服飾和權戒。
b. 輔理主教輔助教區主教,但不具備教區主教同等的權力與責任。
c. 雖然兩者都佩戴胸帶十字架,但與教區主教的十字架相比,輔理主教的十字架更簡單或更個人化,而教區主教的十字架可能還會鑲飾珠寶或聖髑。
d. 在某些情況下,輔理主教在特定活動中可能會穿著顏色稍稍略有不同的氅衣或其他禮儀服飾,但不是必要的。
e. 本質上,服裝上的差異雖然細微,卻凸顯了輔理主教作為教區主教助手的角色。
問:繼上題
3. 主教權杖是管轄權的標誌之一,正權主教持權杖時頂端彎曲朝向外側,代表牧養羊群,輔理主教理論上屬於領銜主教,在所在地無管轄權,其在什麼情境下可以持牧仗?是否需要將頂端彎曲處朝向內側?
答:
是的,輔理主教可以像教區主教一樣在禮儀中手持權杖(牧杖)。牧杖是主教牧職權的象徵,用於禮儀中。輔理主教是協助教區主教在教區內工作的主教,因此必須獲得教區主教的同意,才得以在其領地內以及在大禮彌撒中持牧杖。他們在禮儀的實踐及象徵表達上,享有與教區主教相同的權利和責任。
因此,這兩者持牧仗的方式都是一樣的:
1) 主教的權杖通常握在左手。這樣,他們的右手就可以騰出會眾降福、完成其他的禮儀行動,以及祈禱。
2) 牧仗頂端彎鉤的開口面(彎曲部分)應朝向會眾。
問:繼上題
4. 輔理主教是否可以配置固定主教寶座?其中若輔理主教日常居於主教公署是如何配置?若單獨居於另一所教堂,是如何配置?
答:
1) 在主教座堂並不設置輔理主教的主教座位(cathedra),因為該座位是特別為教區主教或教區教長(Ordinary)保留的。主教座位是主教權柄的象徵,也是教區教長在主教座堂內的專屬席位。輔理主教協助主教,可以被任命為副主教或主教代理,但在主教座堂中沒有他的主教座位。
2) 在主教公署內的小聖堂或堂區的教堂,就按一般教堂的禮儀空間規劃,設置主禮座位即可,不必另外安排。
答:面對以上環環相扣的連串問題,我想答案不能只是簡化為可以或不可以、是或不是、能夠或不能夠、需要或不需要等就夠了。要回答以上的問題,我們首先應該知道的是,天主是仁慈的,因此教會有責任幫助墮胎的婦女走上寬恕及治癒的道路;以愛擁抱她們,並帶給她們新的盼望。
教會要如何為她打開寬恕及治癒的道路?
有些神父以為,因為堂區有婦女曾經墮胎,因此在道理中絕口不提有關教會對墮胎的立場,以免引起她們的自責、內疚和尷尬。這種表面相安無事的結果不僅無法幫助墮胎者,反而使她們的生活處在自責當中,不斷受到內疚啃噬。事實上,寬恕與治癒的第一步就是要打破「否認」的心態。如果繼續保持沉默,那麼對那些正處在因墮胎而痛苦的婦女們,她們也許會認為教會之所以保持沉默,那是因為我們不知道、不關心她們的痛苦,或是教會根本無法也不想為她們帶來盼望。因此事實上,當神父願意在道理中講論有關墮胎時,正是表示教會知道、教會關懷她們的痛苦,同時也會為她們帶來希望。
教會有關墮胎訊息的傳達應該清楚明白地讓墮胎的婦女知道墮胎是犯了大罪,是嚴重的錯誤,而這多半會讓她對那些跟她說「墮胎其實沒有甚麼」的人發怒生氣,然而這正表示出她需要教會的幫助,陪伴她從絕望的泥淖中救拔出來。
在走向治癒及寬恕的道路,進入感恩聖事(領聖體)當中,「和好聖事」是一定必要的。
告解的時刻
當悔罪者告明墮胎罪的時候,司鐸首先應該以盼望來鼓勵她,並且清楚地告訴她天主願意寬恕她,並將帶領她回到教會的共融當中;雖然惡事已經發生,且無法抹去惡的事實了,但仍然確信天主愛她並接納她。但同時很重要的是,也不要讓墮胎者存有不切實際的幻想及錯覺,以為一切都可以回到墮胎前的景況,如同什麼都沒有發生過一樣。因為事實上,事情已經決定性地發生了,再也回不去了,胎中的孩子已經夭折了,而她的生命處境也因此事件而改變了。
這個時刻,懺悔者很自然地一定會感到痛苦和憂傷,而這正顯示她需要關注及治癒。因此,聽告解司鐸一方面要肯定懺悔者的憂傷和痛苦,也建議她可以尋求心理諮商的輔助,但同時也要肯定天主的治癒和寬恕。在補贖方面,應該給予具有實質意義的補贖,以及明確的方法和結束。例如,有關祈禱方面,可以指示懺悔者奉獻一個星期為煉獄中的靈魂或其他意向的特別祈禱,如玫瑰經祈禱或其他形式的祈禱、閱讀聖經、為夭折的胎兒奉獻彌撒等;而在行動方面,則可以視懺悔者的情況和能力,指示懺悔者探視或幫助失怙或需要特別關懷的孩童,或是參與宣導預防墮胎的志工行列等。指定了補贖祈禱和事工之後,也要提醒懺悔者應該忠實地實行這些補贖,否則將無法完成罪的赦免。
另外一個問題是,應該找誰辦告解?墮胎罪按《天主教會法典》第1398條:「凡設法堕胎而既遂者,應受自科絕罰。」換句話說,就是自絕於教會,因此不僅阻礙了聖體聖事,也阻礙了其他的聖事。而要解決此「自科絕罰」,過去懺悔者應到當地的主教或主教特別授權的司鐸那裡舉行和好聖事,即可予以罪的赦免。(參考:《天主教教理》第1463號)
而在我們台灣地方教會,為幫助墮胎的婦女,主教們已把赦免墮胎罪的權力授權給擔任「本堂神父」的司鐸,因此懺悔者可以尋求任何一位本堂神父的幫助,舉行和好聖事,走上寬恕及治癒的道路。而教宗方濟各後來更是將此一赦罪全力給予任何神父,因此現在,任何一位神父都可以透過和好聖事赦免此罪。
我孩子的目前處境如何?
這個問題正是治癒及寬恕的過程中,一個重要且常在心裡不斷默默自問的一個問題。按照教會的教義,我們知道聖洗聖事的必要性,但是我們也相信天主的大仁大慈,祂願意給所有人得救的機會。雖然教會對墮胎嬰兒的處境並沒有明確的說明,但是鼓勵我們要懷著希望信靠天主。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在《生命的福音》通諭中,直接對那些曾經墮胎的婦女說出了滿溢盼望的鼓勵話語:
「教會明白,有許多因素會影響妳的決定;教會也不懷疑,在許多情況下, 那是痛苦、甚至令人心碎的決定。妳心中的創傷或許還未痊癒。當然,這件事是嚴重的錯誤,至今仍是。但不要因而沮喪,也不要失去希望。要設法了解過去所發生的事,誠實地面對它。如果妳還沒有悔改,請以謙卑信賴之心誠心悔改。仁慈的天父隨時準備在『和好聖事』中寬恕妳,賜妳平安。妳會因而了解沒有甚麼是絕對失去的,妳也能請求現在已與天主生活在一起的孩子原諒妳。從有能力的善心人士的幫助,和他人的忠告,加上妳自己痛苦的經驗,妳可以成為最能維護每一個人生存權的人。透過妳對生命的支持,不論是接受其他孩子的誕生,或是接納及關懷最需要有人親近的人,妳會成為一位推動者,幫助人們以新的眼光來看人類生命。」(第99號)
教宗這番充滿希望的話,正是為我們呈顯出一條寬恕及治癒的道路。是的,我們必須去面對孩子已經死去的事實,但是耶穌已經為我們戰勝了死亡;因此,即使現在仍必須痛苦地面對孩子的缺席,但祂必將擦乾我們的眼淚。
問:玫瑰經祈禱可以幫助煉獄中的靈魂嗎?
答:教會的個人祈禱方式有千百種,而當中尤以「玫瑰經」祈禱最為殊聖,同時也是信友們應用得最廣泛的個人祈禱方式。在Susan Tassone所著的《為煉獄中靈魂的玫瑰經祈禱》一書中,就提到:「我們向聖母瑪利亞奉獻每一端美麗的玫瑰經,而她把我們奉獻的玫瑰經如同玫瑰花束一般,獻給她的兒子耶穌」,而這些玫瑰經花束「都成了聖母為生者及亡者的一瓣瓣馨香代禱」。這就是為什麼「教會極力推崇以玫瑰經來作為拯救靈魂的祈禱。」
五傷聖碧岳神父就是最推崇玫瑰經祈禱的聖人之一;他自己每天頌唸三十六串玫瑰經,因為他如此堅信著:「煉獄中的靈魂渴望信友們的祈禱,這些祈禱能夠幫助他們獲得罪的赦免;信友們的代禱是如此地強而有力。不止息地祈禱吧!藉著我們的祈禱,巴不得讓煉獄完全淨空。」
問:「時辰祈禱」的主要部分是由聖詠所構成的,為什麼教會一直認為以聖詠祈禱是最美的祈禱形式?
答:在時辰頌禱禮儀中,是以聖詠做為主幹。為能達到「日課既是教會的公定祈禱,是熱心的泉源及個人祈禱的營養,因此在主內懇勸各位司鐸,及其他參與日課的所有人士,應心口合一去履行」的目的,「應該對禮儀及聖經,尤其對聖詠,具有更豐富的知識。」(《禮儀憲章》90)而為何教會一直認為聖詠是她最完美的祈禱書?為何聖詠能成為時辰祈禱頌禱的大部分?教會喜愛聖詠是否因為這是古老而可敬的詩歌?還是因為保守而不願意改變的心理?或者是因為天主的命令,所以她才使用這些詩篇?還是因為這些詩篇啟示天主聖言,所以教會才不斷地詠唱?靈修大師牟敦神父曾經對這些問提出答案:
不錯,教會是蠻喜歡傳統的東西,但不是因為它舊,而是因為它萬古常新。在聖詠裡,我們沐浴在它原始的真誠和完美之中,暢飲它純淨無瑕的泉源。藉著聖詠,我們重溫古代詩人們的青春活力,直率地向以色列的天主抒發崇拜的情懷。這份崇拜之情乃因著那新發現的不可言傳的音調而加強:因為聖詠就是那些知道天主是誰的人們的詩歌。如果我們要好好地祈禱,我們就必須尋找我們所祈禱的對象-我們的主,而且如果在祈禱中誦唸聖詠,我們就會有更好的機會去分享那在字裡行間所已經蘊藏了許多世紀的一切奧秘,因為天主一心一意就是要在聖詠的奧秘內,將自己顯示給我們。
教會喜愛聖詠,不只是因為聖詠是已經啟示的天主之言,也不只是天主親自指示祂要從我們的口中,藉著聖詠的詠唱,而所要聽到的那些言語。事實上,教會之所以如此喜愛聖詠,乃是因為聖詠與教會自己的生命之源實在太接近了,它不單是一些受天主啟示的先知們所寫的詩歌,同時也是教會抒發最深刻內心生活的詩集。聖詠的思想與文字,不只是源自於天主深不可測的愛情,同時也發自教會的心靈,因此聖詠是教會抒發她情感、渴望、願望、悲傷和喜樂最好的管道。
所以教會喜愛聖詠的理由不只是因為這是天主從遙遠的天堂為她送來的禮物,同時也是因為天主在這些詩篇之內,就像是在聖事之內,祂把自己送給了教會。教會喜歡一次又一次地頌唱這些古代詩人們所寫的詩歌,因為在這些詩歌裡,她所詠唱的是她對天主的認識,以及與天主的共融。天主曾在基督內把自己給予我們,而聖詠正是充滿了降生成人,來到我們當中的聖言。事實上,聖詠集包含了新、舊約和整個的基督奧秘,所以教會每天頌唱聖詠,就是頌唱她在基督之內與天主共融的婚禮之歌。
說得更淺白一點,教會喜愛聖詠乃是因為在這些詩歌之內,她在詠唱自己對天主的經驗;也詠唱她與降生成人的聖言的共融;同時也詠唱她在基督的奧秘內對天主的默想。所以教會把聖詠介紹給她的司鐸,也給她的隱修士、修女,甚至她的教友,為使她們能夠擁有基督的心靈,以便發展一種內在的生活,而這也是祂們的母親-教會真正的生活。頌唱聖詠、默想聖詠、喜愛聖詠,並在我們靈修生活的各方面盡量運用聖詠,這樣我們便能使自己更深入、更積極地參與禮儀。教會的禮儀是讓我們進入最深刻、最真實的內在生活的鑰匙。如果我們能夠真正地學會認識和喜愛聖詠,我們就可以感受到教會自己對於神聖事物的經驗,也可以獲得對天主應有的認識。這就是為什麼,教會始終相信聖詠是讚美天主最好的方法。
問:為什麼說,時辰頌禱是信友進入感恩祭慶典的絕佳準備?
答:感恩祭是整個禮儀生活和整個基督徒生活的「泉源和高峰」。但是當我們說它是「頂峰」時,這就意味著有一通往此一頂峰的道路;而當我們說「泉源」時,同時也意味著有一能將生命流溢出來的通路。而時辰頌禱禮儀正是這道路或通路,這也是為什麼「日課禮儀總論」12這樣說:「日課禮儀將聖體奧蹟(彌撒)-整個教友生活的中心及頂峰所顯示的讚頌、感謝、救恩奧蹟的紀念、祈求及天福的預享,都延展到全天不同的時辰。日課是感恩祭的一個很好的準備,因為為有效舉行感恩祭所必須的條件,如信德、望德、愛德、虔誠和犧牲的精神,都在日課禮中適當地獲得激勵和培養。」
問:「聖體大會」是「聖體敬禮」各式形式中的一種,那麼「聖體敬禮」的意義是甚麼?我們不是有「彌撒」就好了嗎?為什麼還要有彌撒外的聖體敬禮?
答:「感恩祭」是信德的奧蹟:是使主的死亡和復活臨現,並成為教會的祭獻的奧蹟,同時也成為我們世途朝聖所亟需的食糧的奧蹟。彌撒外聖體奧蹟敬禮的作用正是要為領受這「信德的奧蹟」預做準備,而其舉行的形式正是提供給我們一個邀請主與我們同住的好機會,好讓我們對主的渴望日益真切熾熱,而將我們帶入「擘餅」(感恩祭)的高峰當中。《彌撒外領聖體與聖體奧蹟敬禮》禮典第三章這樣說:
「信友敬禮親臨於聖事內的基督時,要記住此種親臨源自聖祭,也是為使人嚮往實領或神領聖體。因此,促使信友敬拜聖體的那種虔誠,也誘導他們要深一層地參加逾越奧蹟,並以感恩的心情報答基督的恩賜;因為祂通過自己的人性,繼續不停地向祂身體的肢體內灌注天主性的生命。信友和主基督相處一起,享受祂親密的友誼,為自己和親人向祂傾訴衷曲,並為世界的和平與得救向祂祈禱。他們在聖神內,與基督一起,將自己的整個生活奉獻給父;從這奇妙的交往中,獲得信德、望德和愛德的增長。如此,養成適當的準備和同等的熱忱,去舉行主的紀念禮,並常常領受天賦四給我們的食糧。」(第80號)
這一層意義不僅為聖體敬禮的動態表達做了最好的回應,同時也讓我們看到了感恩禮慶祝和彌撒外聖體奧蹟敬禮二者之間圓融相續,始終相成的關係。除此之外,為那在「彌撒禮成」時受派遣回到生活中的信友們,聖體奧蹟敬禮也要成為他們在紅塵世界中,參與主的死亡與復活時的慇切陪伴和力量源泉:
「由領聖體所得到的那種與基督的結合,藉著那於聖事內臨在的基督面前的祈禱而延續;同時也更新他們與天主之間的盟約;這盟約促使信友以善行美德,在生活中保持著他們在獻祭時藉著信德和聖事所獲得的神恩。因此,應該努力憑藉天上神糧的力量,愉快地善度一生,參與主的聖死與復活。所以,每個人該勤於行善和悅樂天主,立志以基督精神來感化世界,在萬有之中,亦即在人類團體中間,去為基督作證。」(第81號)
無怪乎,在二○○四年,進入「聖體年」的門檻處時,先教宗若望保祿二世頒佈了「主,請同我們一起住下罷!」(Mane Nobiscum Domine)宗座牧函。在牧函中,教宗要求我們要透過彌撒禮儀及在彌撒外的聖體敬禮,來培養「對基督真實臨在的活潑意識」,好讓臨在於聖體櫃內的耶穌,成為一個吸引我們的「磁極」,吸引越來越多愛慕祂的靈魂,並且「長時間留下聆聽祂的聲音,甚至感受到祂聖心的跳動」。
甚麼是「時辰頌禱」禮儀?
答: 《禮儀憲章》84指出這時辰禮儀是:「按照基督徒的古老傳統而編成的神聖日課,其目的是在使日夜的全部過程,藉著讚美天主而聖化。」因此之故,時辰祈禱的主要目的就是透過那依不同時間所吟誦的日課,來聖化一天的時間。這也是為什麼現在我們更喜歡以「時辰頌禱禮儀」(Liturgia Horarum)來稱呼它,而這名稱也是教會的正式文件,如「日課禮儀總論」中所常用的。
「時辰頌禱禮儀」又稱為「神聖的日課」(Officium Divinum)或「教會的祈禱」,這些名稱均各有所指,但都同時指出了這祈禱的本質。「教會的祈禱」指出了這種祈禱的形式是為所有的教會成員:神職人員、修道士和平信徒。「時辰禮儀」則是指出了,透過一天的某些時刻來表達一天所有的時間和時刻都是神聖的,並且藉由這些時刻,基督向我們啟示祂自己的奧秘。至於「神聖的日課」,則是指出了教會中某些特定人士所具有的特別責任和職務。
「時辰頌禱」提供給我們一種模式的祈禱,來支持及鼓勵我們日常的生活。學習時辰禮儀另一件重要的事是,就是要去體驗與團體一起誦唸日課的經驗:一起去祈禱、去品味,並且逐漸地與團體合而為一,完全沈浸其中。在堂區的主日及主要慶節其實可以舉行晚禱,因為事實上時辰頌禱禮儀在這些時辰是可以作為堂區的主要慶祝的。
教會用各種不同的方式來表達祈禱,一種方式是透過感恩祭和其他的聖事,另一種方式就是藉由時辰頌禱。透過天主聖神的幫助,我們在祈禱中進入基督的逾越奧蹟,並且按照禮儀年的進展來沈思默想這項奧蹟。以聖經為基礎的時辰頌禱禮儀是一種團體的祈禱,它按照一些能夠幫助團體祈禱和個人默想的結構規則,將聖經經文組織在一起。當我們以時辰頌禱禮儀慶祝禮儀年的不同時節時,我們信仰的視野也不斷地在擴展當中,並被引導到我們所慶祝的奧蹟當中。譬如,在慶祝聖誕節時,天主在基督身上所完成的舊約許諾就顯現在我們的眼前,同時我們也看到了基督的誕生為整個教會和個人所帶來的效能。而這將幫助我們去接受,並且更深地進入到感恩祭當中。
教會的祈禱是一處源源不絕的源頭,在這源頭中,我們有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欽崇、讚頌、感恩和轉禱。當我們以它來慶祝時,我們那因著洗禮而活在天主內的生命,便一步一步地展現和發展。雖然為整個世界的代禱是時辰頌禱不可或缺的ㄧ部分,但這仍是一種由天主所引導,而非以自我為中心的祈禱。它不單單只是那耶穌臨在於其中以及受聖神靈感的基督徒團體的祈禱;事實上,它也是基督的祈禱,在祂的教會中,祂為我們向天父轉禱。祂與我們一起,並以永恆大司祭的名義為我們祈禱(參:《禮儀憲章》7, 83和《日課禮儀總論》3);祂以祂奧體的頭的名義帶領我們祈禱,但同時也以天主的名義成為我們祈禱的對象。如此,我們與祂、與普世的教會、與天上的教會,以及我們彼此之間都在共融當中。
每當我們打開收音機或是電視機時,節目就已經在播送了,而我們所要作的就是校準頻率,沈浸在節目當中,成為節目的ㄧ個部分。我們可以拿這個日常的經驗來與時辰頌禱禮儀作一個類比:在時辰頌禱中,我們校準頻率,進入那由基督和普世教會不斷表達的禮儀祈禱當中,例如,每當我們開始晨禱或晚禱時,我們就是進入那永不懈怠的教會祈禱當中,並且與大自然及我們的生活節奏擊節應和:起身和休息、日出和日落等。
問:聽常在「聖體大會」那天,彌撒之後,會舉行「聖體遊行」,請問「聖體遊行」是怎麼開始的?它的意義又是什麼?
答:在中世紀早期,遊行是非常普遍的宗教盛典。聖人的聖髑或是其他的宗教象徵物都是被扛巡遊的對象,而為臨終病人送天旅神糧(Viaticum)更是一件當時的盛事。信友們被召呼來一路相伴聖體,不能參加遊行的人則在鈴噹的召喚下,聚集遊行隊伍通過的兩旁,且迤邐至病人家門口,沿街朝拜聖體。聖週四的遷供聖體也是以某種程度的隆重,和充滿了慶典的氣氛,將聖體由舉祭的祭台遷供至供奉聖體的祭台,以備在聖週五紀念救主受難的禮儀中領用。這些禮儀行動乃成了後來聖體遊行的濫觴,特別是它們清楚地表達出剛奉獻的彌撒與稍後所要領受的聖體彼此之間的關係,而這更為聖體保存和聖體遊行找到了必要的理由。後來,這項聖體奧蹟敬禮的方式更是與基督聖體聖血節(Corpus Christi)產生了密切關係。
1209年,在比利時有一群婦女,創辦了一個聖體朝拜中心。她們確信主基督渴望一種新的慶典,也就是「基督聖體聖血」的慶典。後來聖多瑪斯更為這節日編寫了許多美麗詩篇,巧妙地將信理和熱心敬禮結合在一起。這項慶典透過豐富的感恩祭和聖體巡遊,而以受造萬有的名義將讚頌及謝恩獻給天主聖父,同時也為了感恩聖事的建立而感恩。事實上,這讚頌和謝恩正是最後晚餐廳裡,耶穌那一份以至性至情對越天父的延續:「祂在被出賣的那天晚上,拿起麵餅,感謝讚頌祢。…….晚餐後,祂同樣拿起杯來,感謝讚頌祢。」這節日的聖體遊行同時也是一種宇宙性的禮儀,因為它聖事性地邀請所有的受造物參與教會的喜樂、謝恩和讚頌,它可以說與感恩禮「紀念」達到了完美的一致性。它同時也象徵了我們那在基督的陪伴下,不斷地走向最後標的的朝聖之途。因為祂正是我們的生命道路,同時也是我們的生命歸宿。也因此,2001年由聖禮部和聖事部合頒的《民間熱心敬禮與禮儀指南》中,這樣形容它的意義說:
「基督聖體聖血節的遊行形式是聖體遊行的典型代表,它是感恩禮慶祝的延續:彌撒後傾刻,教會以在彌撒中祝聖的聖體巡行,就是為使信友們能公開宣認自己的信仰,以及朝拜至聖聖體。信友們了解及感知到這遊行所具有的固有價值,也就是透過這儀節而意識到自己是與主同行的天主子民,並且向那已經真正成為『厄瑪奴爾』(天主與我們同在)的基督宣發我們對祂的信德。」(第162號)
《聖體敬禮》禮典肯定了「聖體遊行」的舉行,而為堂區或教區的牧靈生活更是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和意義。
問:舉行「和好禮儀」的形式有哪些?不是只有我們慣常採用私下個別到神父那裡去「辦告解」這個方式嗎?
答: 《和好禮典》為我們提供了三種形式的「聖事性和好禮儀」,以及七式按各種不同情況的「非聖事性的懺悔慶典儀式」。從這些「和好禮儀」不同形式的名稱,我們就可以初略知道這些禮儀所要表達的精神和實施方式。這三種「聖事性和好禮儀」的名稱是:
1. 個人和好禮規
2. 集體舉行聖事,但告明和赦罪仍個別舉行時的禮規
3. 集體舉行聖事,告明和赦罪也集體舉行時的禮規。
而「非聖事性的懺悔慶典儀式」提供了七式按不同對象及禮儀時期的「聖道禮儀」:一式為四旬期,一式為將臨期,兩式是通用的,另外三式則分別是為兒童、青年和病人。這七式也可以與前三式「聖事性和好禮儀」結合,應用在堂區面對不同對象及禮儀時期的的牧靈工作當中。
由於篇幅有限,這些「和好禮儀」的實行方法即如何選擇,將在下個月的「禮儀答客問」專欄中,另闢篇幅答覆。堂區或信友個人也可以向主教團訂購《和好禮典》,以作為堂區牧靈或個人準備「和好禮儀」之用。
答:教宗若望廿三世所發動的梵二大公會議,為教會也為教會的職務打開了一扇嶄新的窗戶和視野。有關教會職務的問題,這次的會議以主教的職務為核心,而要討論主教的職務,自然就要涉及教會的其他職務,當然,也包括了平信徒的職務。可以說梵二結束了長久以來狹隘的教會職務概念,它首先恢復了「服務」(diakonia)豐富的聖經意涵,給教會職務找到一個以新約的教導為基礎的進路。再則,它也受到比利時的樞機主教Suenens一篇演講的啟發,而再度發現到保祿對有關神恩的教導,這神恩是由天主聖神所賜予,而其對象包括了所有領受洗禮的人。洗禮和神恩的再發現打開了一道寬廣的門徑,幫助我們看到教會職務的光譜是「由下」浮現出來的。這也是為什麼大公會議的主教們決定將「論天主子民」放在《教會憲章》的第二章,而將「論教會的聖統組織」放在其後的第三章。如此的安排是為強調出,聖洗所賦予的使命乃是分享給全體領受洗禮的天主子民了。
天主子民的這個主題在《教會憲章》中得到了發展,它宣告平信徒因著他們的洗禮,而分享了基督的司祭、先知和君王職務,他們不需要一項從聖統而來的特別委任或託付;他們在領受洗禮時,就已經領受了分享教會使命的職務。洗禮再度成為基督徒召叫、做為門徒及領受職務的基礎。
梵二的平信徒承當了一個更伸展的角色。他藉著聖神的傅油和重生,已經被祝聖為聖神的宮殿和基督三重職務的分享者。他們一旦接受洗禮,他們就領受了為聖言、為感恩禮、為病人、為窮人服務的職務。
在以「論普遍的成聖使命」為標題的《教會憲章》第五章中,更是終結了傳統以來,總認為過修道生活的人才需要靈修生活的概念,而直指「任何身份與所有地位的基督徒,都被號召走向基督生活的飽和點及愛德的成全境界:藉著此種聖德,也要在現世社會內,促進更人道的生活方式。為達到這一成全境界,信友們要按照基督的恩賜,利用一切力量,好能步武基督的後塵,反應基督的肖像,在一切事上服從天主的旨意,全心獻身於光榮天主及服務他人(《教會憲章》40)。」是的,平信徒因著他們所領受的洗禮而被召成聖,因此之故,他們有權利利用各種資源來幫助自己完成成聖的召叫。這些資源包括了神修指導、聖言宣報(禮儀中的聖言慶典)等。
聖言慶典就是天主和祂所聚集的子民之間的對話。它和「今天」有關。透過禮儀的慶祝,聖言能夠在信友們和教會的日常生活中產生效力。而為讓天主聖言(讀經)的宣報成為我們真正的生命的宣報,有一些準備功夫是不可少的。在進入禮儀慶祝之前,最好能夠將當次慶祝的讀經做一默想,並讓它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形成挑戰及行動。當然,默想聖言的方法有很多種,其中一種傳統的方法是「聖經誦讀」(Lectio Divina)。這方法包括四個步驟:誦讀(lectio)、默想(meditatio)、祈禱(oratio)、默觀(contemplatio),近來又有靈修者加上了第五步驟:行動(actio)或傳授(traditio)或同情(compassio)。有兩本介紹這方法的中文靈修著作,其書目如下:
Casey, M., 本篤會修女譯,《傾心靜聽》,台北:本篤修女會,1996。
黃克鑣,《心靈流溢:禮儀以外的祈禱》,香港:香港教區禮儀委員會,2000。